html模版上海、深圳接連出手,樓市巨變!?
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:金融行業網。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和訊網立場。投資者據此操作,風險請自擔。



一、大消息,上海住房十三五規劃出爐,新增住房170萬套,大幅增加本市租賃住房供應

7月7日下午四點多,上海公佈令人耳目一新的《上海市住房發展“十三五”規劃》。




上海住建委官網提供的通稿部分截圖

“十三五規劃”有以下要點:

1、十三五期間預計供應5500公頃,其中商品住房用地2000公頃,租賃住房用地1700公頃,保障性住房用地1800公頃。

2、預計新增供應各類住房約170萬套。其中,商品住房約45萬套;租賃住房約70萬套;各類保障性住房約55萬套。

3、大幅增加本市租賃住房供應。預計新增供應租賃住房70萬套;新增代理經租房源30萬套(間)。

4、對於舊區改造,從以往的“拆、改、留”過渡到“留、改、拆”,以保留保護為主。

由此,我們可以看出上海市調控房價的決心,以及發力點:

上海的確在增加住宅供應量上,準備出重手!


上圖來自上海統計局2016年統計年鑒,可以看出,2010年的時候上海各類住宅面積是5.26億平方米,到瞭2015年為6.3億平方米,5年增長瞭1.04億。這個5年的前三四年,上海人口仍然在快速增長,到瞭最近兩年才開始放緩。


在上海人口增長顯著放緩之後,上海提出“十三五”(2016年到2020年)累計增加住宅面積1.275億平方米,的確比十二五期間有瞭顯著增長。

更重要的是,在套型面積上大量增加瞭中小戶型。因此,從套數上看,將增長60%的供應量。這對於滿足實際需求,平抑上海房價,增強城市競爭力,都將註冊商標申請台中有重要意義。

此外,從上述要點1和2可知,上海新增住房第一位是市場化的租賃住房,第二位是保障性住房,第三才是商品房。從新增土地供應上看,商品房也隻占瞭用地的36%。

上海今年的住宅土地出讓,絕大多數位於外環外。上周浦東外環內掛出瞭兩年半以來第一塊住宅用地,位於張江科學城配套住宅基地的“孫橋國際社區”,但性質為“租賃住房”,要求開發商持有70年,如果你仔細看“孫橋國際社區”的規劃,會發現這塊外環內平整的大片土地,幾乎全部都是租賃住房(Rr4用地)。


按照申請註冊商標台中今年這種趨勢,極有可能出現:上海外環外的土地供應以商品房為主,外環內以租賃住房為主。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少地王,壓住房價,一方面可以留住高端人才,增強上海競爭力。“孫橋國際社區”顯示瞭未來上海重點發展區域的趨勢。

國傢鼓勵改變住房觀念,發展租賃市場,而上海作為經濟中心和一線城市,此次在“十三五規劃”充分落實瞭中央的意圖。新增住房套數裡,租賃住房占瞭6成以上,這力度可謂非常強,意味著樓市的方向發生瞭巨變。


二、深圳也不甘落後,公佈“住房建設規劃2017年度實施計劃”

深圳公佈“住房建設規劃2017年度實施計劃”,把2017年新增安排建設商品住房的套數提高瞭1倍,從2016年的4.3萬套提高到8萬套;此外,2017年還將新增保障性安居工程項目5萬套,比2016年的計劃大幅增長瞭20%。

深圳的2017年計劃,顯然跟上海有很多相似之處。


最引人矚目的是,深圳準備在2017年把新建商品住宅的量,從2016年的4萬多套提升到2017年的8萬套,實現將近100%的增長。此外,保障性住房也將增加20%的供應量。


上圖是2016年深圳樓市的基本數據,來自官方統計。可以看出,深圳2016年新建商品住宅供應量,在面積方面比前5年平均值大幅下降瞭20%。其實看過深圳長期數據你就會知道,深圳這些年新房供應量一直是下降的。

在套數上,2016年深圳新房批準預售是4.4萬套(計劃建設是4.3萬套),實際銷售4.04萬套。如果今年新房建設規模提升到8萬套,則意味著供應量接近翻倍。

值得我們高度關註的是:2017上半年,深圳一手住宅僅成交瞭10506套,創下近十年新低。如果按照今年上半年的銷售速度,則8萬套新房足以讓深圳賣4年!

在供應量大增的情況下,深圳房價會跌嗎?

從需求端看,深圳現在每年新增戶籍人口50到60萬人,每個戶籍人口(滿18歲)將可以獲得一張“房票”。此外,深圳每年還有10到12萬戶籍青少年年滿18歲,他們也將獲得一張“房票”。上面兩項相加,按照

3個人產生一套住房的剛需計算,則每年新增剛需大約是20到24萬套。此前,深圳每年新增住房是4萬多套,顯然偏少;如果增加到每年8萬套,看起來仍然不算多。

但問題是,深圳房價太貴,剛需在、購買力不足,最終隻能租房。如果8萬套的建設規模維持幾年,則深圳房價至少上漲力量會被抑制住一段時間。而在距離市中心較遠、交通教育資源偏差的區域,則可能出現下跌。

但另一方面,深圳土地資源嚴重不足,每年8萬套的新建商品住宅供應量,很難維持下去。事實上,深圳目前新建商品房主要用地來源是城市更新。官方的文件也說:本年度計劃安排供應商品住房用地168公頃。其中,新供應用地7公頃,城市更新用地75公頃,征地返還用地86公頃。

城市更新、征地返還用地,這些土地上以前就有建築物,也有人居住。在拆除重建過程中,往往會大幅增加容積率,一般是原來的2到3倍。也就是說,看起來產生瞭8萬套房子,但事實上也讓數十萬人失去瞭原來租住的傢園,這些人的居住需求仍然在。

我們不妨測算一下:如果8萬套房子都來自拆遷、重建的話,產生的720萬平方米住宅,相當於每套90平方米,可以住大約24萬人(每套3人)。假設拆除重建過程中,容積率提升到原來的3倍,則拆除之前的建築面積是240萬平方米。大傢想想看,城中村的居住條件是怎樣的,人均面積大概在10到15平方米,這240萬拆除之前的建築,實際居住人口可能是16萬到24萬人。

所以,以城市更新的方式增加新建商品住房的供應量,實際上增加不瞭多少深圳的住房容量。8萬套房子,也隻是把原來可以容納16到24萬人的城中村,變成瞭可以容納24萬人的正規小區而已。

也許有人會問,為什麼深圳不增加租賃住宅的供應量?其實很簡單,深圳有37萬棟違法建築,2到3億平方米的違法建築是住宅用途,都在出租。換句話說,深圳是全世界非常獨特的城市,原住民為這個城市提供瞭2到3億平方米的廉租房。在這些廉租房裡,實際居住瞭可能接近1000萬人口,所以深圳早就是一個居住觀念很新,以租房為主的城市瞭。

在深圳1000多萬套房子裡,真正的單元房占比隻有25%左右,其他都是城中村的小戶型違建和工廠的筒子樓宿舍。

總之,上海和深圳同一天出臺住房建設方面的規劃、計劃,都采取瞭大幅增加供應量、增加保障性住房比例的方式。

可見,中心城市正在全力落實中央的號召。這表明,樓市的確在發生重大變化。隨著保障性住房、租賃型住房的增加,未來買賣商品房會淪為“少數人的遊戲嗎”,讓我們拭目以待。

對於樓市,我個人仍然維持此前的觀點:長期(5年以上)看好有顯著人口增量的、高級別中心城市(及其衛星城)的優質住宅。其實看看日本和美國的情況就知道瞭,即便在城鎮化見頂之後,中小城市人口向中心城市、城市圈的轉移仍將繼續。政府的各種調控措施,最多可以階段性緩解房價上漲壓力。包括金融風暴,也隻能階段性調整房價上漲的角度而已。

展望未來,樓市應該是一種保守型、防禦型的投資,期望房價短期內大漲越來越難,所以不能盲目加高杠桿。在市場波動中死的,都是杠桿太高的。

財經評論員劉曉博認為:能否真正控制住中國的房價,尤其是中心城市的房價,關鍵不在樓市本身,而在於能否真正深化改革,改變經濟增長方式,做到瞭這一點,才能真正控制住貨幣增長速度,也才能控制住房價。

要堅持“房子是用來住的、不是用來炒的”定位。

來源:中金在線(cnfol-com)、天天說錢(liuxb0929)、財經韜略(tttmoney8)、上海發佈、證券時報

文章來源:微信公眾號金融行業網

(責台灣商標查詢任編輯:婁在霞 )


和訊網今天刊登瞭《上海、深圳接連出手,樓市巨變!? 》一文,關於此事的更多報道,請在和訊財經客戶端上閱讀。



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

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


arrow
arrow

    vlr893z7k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